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

雙北園區 應以整合取代競爭


雙北園區 應以整合取代競爭
作者: 林金池╱特稿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2年7月17日 上午5:30
中國時報【林金池╱特稿】
大台北地區「產業專區」眾多,與國外的「產業專區」,或甚至國內新竹科學、台南科學園區比較,規模不僅小,也缺乏上下游、產學合作等整合概念,自然容易引起質疑,會不會成為煙火式的產業專區,璀璨卻短暫?
從國外經驗來看,發展「產業園區」最重要的條件,除了土地面積大,足以撐起完整的產業鏈,最重要就是產官學界的合作,獲得高等學府的技術移轉,以美國加州矽谷為例,鄰近的史丹福大學、加州大學系統等知名學府,支援電子產業的技術、人才,彼此相輔相成。
再以有北歐矽谷之稱的瑞典「西斯塔科技城」為例,共吸引愛立信、微軟、蘋果等四千七百多家大小廠商進駐,最主要就是結合住家、工作、商業聚落,打造成一個完整的衛星城市,鄰近的瑞典皇家科學院、斯德哥爾摩大學,同樣提供技術與人才。
國內的新竹科學園區同樣也是由此衍生而出,有清大、交大、工研院等學術單位奧援,接著又由廠商配合政府政策,延續到中科、南科等園區,由此可見,「產業園區」必須要有多方配合,不是劃一塊土地,喊出「○○專區」後就可達成。
大台北地區到底可以容納多少「產業專區」?除了地方政府加緊努力,更要中央政策主導,不是把一塊荒廢土地裝飾一下,就以為可以打造成「專業園區」,舉凡道路、交通、水電等基礎建設的投資,稅負減免、土地資產取得,這都不是簡單的事。
偏偏大台北地區分處台北市、新北市等兩個行政區,無法以宏觀的角度打造大型而互補的「產業園區」,常發生左手打右手的狀況,舉例來講,新北市打造「浮洲雲端園區」,台北市文山區也希望能搞個「雲端專區」,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嗎?
面對世界各國的招商競爭,行政單位必須嚴肅思考,如何整合資源,打造一個成功的「產業園區」,而不是把時下流行的環保、綠能、雲端、創新等詞彙冠上,就以為完成了一個「產業專區」,卻沒有實質吸引廠商的內涵,這才是令人憂心之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